主办单位:山东省委网信办

党员干部当在网络舆论“潮头”乘风破浪

作者:王杉

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“人人都是发言人”的自媒体时代,轻轻按动一下手指,千里之外的信息便可在“小小屏幕”上汇集。某地高官因何落马?某市女子为何离奇失踪?当这些敏感点被公众过多关注时,“福尔摩斯”们迅速通过网络探寻“蛛丝马迹”,拼凑“案情碎片”;“凡尔纳”们凭借想象“复原”事件的来龙去脉,用键盘敲击出一部部惊险刺激的“好莱坞大片”;缺少“一技之长”的部分网民也“忙忙碌碌”,在看似“天衣无缝”的“真相”评论区发表着“真知灼见”,并迅速将尚未得到官方认定的“结论”转发分享。

在中国,“网民”早已是一个规模庞大、能量巨大的群体。截至2020年3月,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9.04亿,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超过30个小时。庞大的网络大军,便捷的上网方式,使网络谣言逐渐渗透到网络空间的各个角落,成为社会舆论中的“恶性传染病毒”,悄无声息地蔓延、传播。

网络谣言犹如网络“毒品”,被别有用心的网民源源不断地制造、传播。或是利用“网民对信息获取不对等”这一便利条件,以颠覆事实为代价编造虚假新闻,吸眼球、蹭热度、赚流量,占领受谣者的思想阵地,以赢得知名度从中获利;或是为了满足不法者阴暗的心理需求,利用广大网民的同情心搭建“谣言陷阱”,在社会上传递负能量信息,制造舆论恐慌,透支民众善意,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谐。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、强化互联网思维,不断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、对信息化发展的驾驭能力、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。作为新时代的红色先锋,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勇于带头、敢于担当,努力建造真实美好的网络“绿色家园”,让网络空间不再是违法者的“乐土”,而成为守法者的“乐园”。

强化担当意识,提高甄别能力。党员干部要旗帜鲜明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、舆论导向、价值取向,甘做网络空间的“环卫工”和“护卫者”。一方面要带头学习网络、善于运用网络,增强信息甄别的敏感性,对网络舆论中的敏感话题持续追踪,对虚假信息及时上报,严格管控,防止谣言发酵。另一方面,要敢于揭谣、主动辟谣,对自己清楚明了的网络谣言要通过官方认证后主动发声,揭露真相,澄清是非,以正视听。

完善法律法规,加强源头治理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,网络空间延伸到哪里,法治就要覆盖到哪里。对网络空间中出现的新领域,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避免被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“空子”。综合运用法律手段、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,联合网络传播平台,从源头依法对蓄意造谣者、引发舆论恐慌者严厉查处,增强网络舆论治理法治化,实现“将互联网与真实世界一样管控”。

凝聚社会力量,传播中国声音。网络空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,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。党员干部要善于凝聚群众力量,引领公众理性发声。要倡导广大网民自觉承担义务,为自己的言论负责,冷静对待不实言论,做到不传、不转、不信,防止因情绪的冲动而掩盖了真相和正义;引导网民弘扬主流价值观念,以先进思想引领网络时代,做网络空间的“智者”,成为传播网络正能量的“生力军”。